如今,人際交往不再局限于線下,網上交往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。朋友圈已經成為很多人分享自己、了解他人的重要途徑。然而,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,他們很少,甚至從不發(fā)朋友圈。這讓周圍的人很好奇。從不發(fā)朋友圈的心理學是什么樣的?從心理層面看,不發(fā)朋友圈的人往往有這五種心態(tài)。
(1)現(xiàn)實生活非常豐富,不需要尋求精神慰藉。
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,人類有五種需求。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,我們將更加關注心理需求,這就是社會需求。
發(fā)送朋友圈本身就是滿足社會需求的一種方式。如果一個人的現(xiàn)實生活非常美好,有很多朋友,可以獲得各種精神需求,自然不需要通過虛擬的方式來實現(xiàn)這個目標。
(2)真正孤獨的人。
人類本質上是群居動物,所以無論誰,他們都非常害怕孤獨。害怕孤獨是我們人際交往的最大動力之一。
但如果一個人孤獨到一定程度,他們就不愿意社交。在這個時候,他們會有一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,動選擇孤獨。
(3)非常敏感的人。
那些非常敏感和關心他人觀點的人往往很少發(fā)送朋友圈。原因很簡單,他們經常在發(fā)送之前想太多。他們會考慮這個人的想法和他的意見。
結果,在朋友圈發(fā)出之前,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了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們自然不會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(4)怕麻煩的人。
作為一個社交場合,朋友圈變得越來越復雜,許多現(xiàn)實中的規(guī)則和不良氛圍逐漸進入朋友圈,可能是因為你的分享、評論、拇指,會給你帶來很多麻煩。
從長遠來看,自然很多人選擇不再發(fā)朋友圈,給自己找麻煩。
(5)真正內向的人。
內向的定義是:能夠從孤獨中恢復心理能量的人,而在社會環(huán)境中會消耗心理能量。真正內向的人永遠不會分享他們的生活。很多人都是偽內向的性格,他們不想和別人交流,只是害怕出丑,害怕尷尬。事實上,熟悉后可以變得滔滔不絕,這種人通常被稱為悶騷。真正內向的人,他們享受孤獨,沒有人,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。
以上就是從不發(fā)朋友圈的心理學的全部內容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,更多情感問題,請關注明君情感。